全国4000万台商用车中近80%是物流用车。卡车是物流行业最重要的运载工具,每年承载了近400亿吨的运输量。在物流主赛道逐渐进入红海竞争时,作为衍生赛道,商用车后市场被研究机构和资本定义为2019年的新热点。

1 物流主赛道和商用车后市场热点判断

1.1  主赛道进入门槛抬高

随着快递、快运公司纷纷上市,物流行业主赛道的门槛越来越高,无论是快递、快运、大票零担、整车运输等一级细分市场,还是整车市场内的长途、中短途、城配等二级细分市场,都诞生了独角兽或者准独角兽级别的企业。新创业者的进入门槛被提升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1.2  平台类企业开始切入车后市场

最先从商用车后市场盈利的企业是车队。由于整车运输的价格比较透明,很多车队采用了融资租赁、保险、加油、维修和轮胎集采等模式攫取利润。

满帮、福佑等整车平台在拥有了足够的订单和流量后,也开始把商用车后市场作为一个战略性业务去深耕,目前已经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  万亿商用车后市场存在巨大整合空间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4亿辆,从车辆类型来看,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2.01亿辆;私家车(私人小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1.89亿辆;载货汽车保有量达2570万辆。

在业内常用的定义口径中,后市场包含维修、轮胎两大市场,燃油、ETC、保险等没有被纳入,更狭义的后市场也不包含轮胎,仅仅是维修和配件。因此,万亿后市场的基本组成是轮胎5000亿+维修5000亿。

商用车后市场的从业主体是3000家左右的主机厂授权服务站+10万家各类维修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头部服务商是10家左右的门店,还没有覆盖省级范围的企业。这种现象与十几年前的物流行业极其相似,小、散、乱、差,行业还存在巨大的整合空间。

2  近似赛道乘用车后市场的对比分析

说到商用车,则必可避免地要与乘用车做比较,这如同物流行业总拿快递说事是一个道理。由于是靠近消费端,乘用车在任何领域都是先于商用车一步,目前在乘用车后市场已经形成了新康众、途虎等行业巨头。

但商用车、乘用车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在乘用车上的经验,无法在商用车领域应用。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1  属性不同:消费品 VS 生产工具

乘用车是消费品,主要服务于C端消费者;而商用车是物流公司的主要生产工具,B端属性强。这一区别,决定了两个市场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有很大差别,C端的非理性和冲动型消费在商用车领域是不可复制的。

2.2  终端客户需求的不同:C端 VS B端

乘用车活动半径小,基本都是属地化维修,每年行驶的公里数基本在1-2万公里,保养和维修基本在每年1-2次。成本因素的占比没有那么大,方便和可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乘用车终端门店的服务半径基本在3-5公里。

商用车则不同,以长途卡车为例,饱和状态下,单车全年20万-30万公里是很长见的,相应地维修频率至少是6-10次。重型卡车每年的维修费用在3万左右,成本成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可以接受服务半径的扩大,门店+流动服务车的服务半径可以达到50-100公里。

2.3  服务的要求不同:商用车远高于乘用车

1)对维修服务的容忍程度上不同

乘用车属于消费品,使用中不直接产生价值,消费者对维修的容忍程度较高,可以允许一些维修和配件等待较长时间。

但这种情况在商用车领域,基本上是不可容忍的。一辆车每天的折旧、贷款、司机工资等固定成本很高,每一次误工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另外,物流公司的时效要求高,甚至还有一些高价值货物的温控车,不能及时维修带来的损失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误工损失了,有时候甚至会使一家物流公司倾家荡产。

2)对服务网络化的要求不同

乘用车属地化维修的特征,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弱网效,全国连锁并不能降低边际成本,也不能增加业务量,反而会增长管理成本。主要的优势是在集采上,考验的是集采的节约成本是否能够覆盖管理成本的增长。(运联传媒ID:tucmedia)

而商用车的客户群体在发生剧变,快递、快运、大车队的兴起,全国网络形成,相应地对维修服务的要求也必然是网络化的。网络化不但是拿业务的基础,而且网络化带来的订单密度的提升,对边际成本的下降是有一定帮助的。

3  商用车后市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传统的商用车后市场研究机构会在自有的圈子里,重点研究主机厂、服务站、维修店、配件经销商、司机等群体。

作为一个不懂维修的局外人,我们把视角放得更大一些,把产业的上下游和相邻赛道都纳入进来,会发现其实这个生意可以做得更大,相互之间有分工和替代关系。

3.1  后市场的主赛道:主机厂授权服务站+社会维修点

在国内,几大主机厂对渠道管控很严,看起来很有一种「通达系」对网点加盟商的感觉。主机厂的强势,决定了渠道和终端都很弱,底层的服务单元被切的很细,根本没有省级的服务网络,甚至地级市一级的服务网络都很罕见。

整体来说,维修终端分为主机厂售后的特约维修站、独立的社会修理厂、事故维修站4S店、物流公司自建的维修站(下文会展开讲)这4种类别。其中,以主机厂和独立社会修理厂为主,两者基本是「二八开」,社会独立维修厂占据市场的主流。主要的行业特征是:

1)主机厂授权服务站吃不饱,依靠保外业务填充

主机厂的强势导致了基层授权的服务站根本没有足够的订单,而且国内几大主机厂强弱势区域非常明显。比如解放品牌在东风的大本营湖北,每年的销量只有几百台,这一区域的服务站很难依靠保内业务生存。

2)社会修理厂:被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渐淘汰

社会修理厂很多是从服务站学徒出来的,维修技术多年不更新,随着车辆的不断进步,电控故障的占比逐渐增加,很多维修工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很多街边店已经没有能力再独立经营。

3)原生从业群体的特殊性

原生从业群体多数是初中以内学历,从事维修行业更多的是为了生存,高学历的从业者几乎没有,也导致这一行业自发变革的难度比较大,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变化。

3.2  配件渠道商:库存魔咒+网络覆盖高成本困扰

配件渠道商之于维修行业,有点合同物流企业之于专线企业的味道,虽然上下游的关系错位。这个领域有高学历的人,生意也做的更大些。

2018年顺丰投资正大富通引起了行业的关注,商用车配件渠道商这个群体正式进入物流人的视野。除正大富通外,还有一家新三板的企业运通四方,是配件渠道行业的头部,近期业内传闻两家带着福建国联合并,打造年营收超过20亿的行业巨无霸。

这个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品类的管理和供应链的优化,是个专业化要求高又很苦的活,行业的头部都在亏损。

3.3  潜在进入者和替代者:主机厂和车联网平台

1)车联网平台

G7和中交兴路分别拿到了3.2亿美金和7个亿的融资,接下来肯定会向技术应用落地方面发力。虽然现在还没有办法拿到主机厂的CAN协议,但随着合作的深入,未来不排除车联网平台依靠技术优势强势介入维修领域。

2)主机厂平台

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重塑,导致全社会的运输总量增速放慢,商用车的销量进入下降阶段。销量不给力的情况下,向后做延伸,做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未来主机厂业务的重点增长点。

主机厂可以通过延保服务,很轻松切入后市场,但后市场的复杂体系远非一家主机厂能够搞定的,品牌的鸿沟很难跨越。

3.4  物流企业和平台

早在大车队在国内火之前,顺丰、德邦等网络型企业已经开始了从后市场上节约成本,挤出利润,包括要求配件供应商将备品库前置、自建维修厂等,折腾了很多年。

近年来,专业化分工已经深入人心,物流公司开始接受维修外包,自己搞毕竟不专业。即便是维修管理比较规范的德邦,也算不清楚自己的公里维修成本是多少,绝大多数的维修和配件数据依然是依靠原始的手工EXCEL表来管理。

1)有车的物流公司和车队逐渐放弃自建修理厂

无论是顺丰、通达系这类的快递企业,还是德邦、安能、壹米滴答等快运企业都逐渐放弃了自营维修。目前采用的形式多数是区域车队直接找当地的供应商合作,总部只是做合规审核和成本费用的核算监督。

2)平台类企业有拿后市场做变现手段的趋势

这里主要是指整车平台、专线平台。由于这两类业务是存量整合,是底层操作单元业务的重新排列组合优化,短期内没有利润。通过把握住流量入口,进行变现,是绝大多数整车平台企业的必经之路。

满帮投资甲乙丙丁是其切入后市场的一个信号,虽然甲乙丙丁目前只是轮胎和配件的经销商,做的还是平台的贸易生意,但借助满帮的平台和资金实力,切入维修和配件市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  行业发展痛点和趋势

万亿商用车后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在各创业赛道都逐渐进入高门槛的情况下,这一领域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机会。行业原生从业者小散乱,存在巨大整合空间。

4.1  行业发展痛点:上下游体量巨大,呈现哑铃状

无论是上游的主机厂,还是下游的物流企业,都是巨头林立,而中间的后市场服务板块是一盘散沙。

1)畸形的上下游关系

维修厂面向主机厂是很弱势的,直到现在依然是不对等的关系,主机厂看起来更像母体,维修厂是寄生的。这里面是有历史渊源的,社会上做得不错的维修厂基本都是主机厂的授权服务站,这里有点宋江被招安的感觉。

2)常年与司机打交道,不具备服务集团大客户的能力

全国至今没有一家维修企业具备全品牌、全区域的服务能力,很多在面向投资人眉飞色舞描述服务集团大客户的创业者们,其实也仅仅是在服务极少数的几个区域。

社会修理厂长期服务个体司机,而这个群体要么是车老板,要么是物流公司的驾驶员。无论如何,原来大家对维修的关注程度不够,维修也是个体司机捞外快的主要手段,于是诸多副厂件、山寨配件满天飞。

物流公司的要求高,不仅是维修网络的问题,还有服务质量和及时性。维修企业还要肩负起规范物流公司的维修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的任务。(运联传媒ID:tucmedia)

4.2  后市场发展的趋势

1)头部平台必然会出现

这一点,和十几年前的物流行业非常像。作为服务于主机厂售后服务和集团型物流公司的主力,维修行业一定会诞生一批网络型的服务平台。

根据规模和行业现状,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一赛道可以容纳5家以上的全国性维修平台企业,区域型的也会长期存在。

2)技术一定会颠覆行业

维修本质上是服务行业,和贸易行业不同,其爆发力差,规模经济不明显。要想实现规模经济和爆发性增长,就一定要尽可能用技术替代人工,做到边际成本递减。

这也是技术型企业的优势,目前这类企业很难在后市场插手,根本原因还是人的因素占比太高。

3)修配融合是结果,不是过程

经常和后市场的专家们交流,大家都在讨论修配融合。作为局外人,我看下来的结论是,修配融合是行业高度发展发展后的结果,但绝不是出发点和过程。医院不可能为了提升利润,去自己大规模开药房和制药企业。

5  商用车后市场的几点建议

虽然看后市场这个赛道有1年多了,本质上还是个门外汉,不过是和后市场的专家和企业家们交流久了,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5.1  2B属性决定了流量模式不可行

维修这个行业本质上是一个B2B的市场,但由于前些年是服务个体司机居多,大家普遍把它当做了一个2C的生意。所以出现了很多战略误判,有很多企业靠烧补贴拉流量,最后死得很惨,后来者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

5.2  服务属性决定了行业的天花板

维修的交付链条很长,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人的服务属性占比比较高。这种生意本质上很难薅羊毛,平台必须能够产生价值才会让底层的操作单元参与进来。平台增加的管理成本如何消化是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5.3 找准自己的定位

根据服务的轻重和资产的轻重,后市场可以分为「轻资产+轻服务」的撮合型和总包型平台、「轻资产+重服务」的加盟连锁和平台+认证店模式、「重资产+轻服务」的配件直营模式、「重资产+重服务」的直营连锁店模式。第四种模式在当前的情况下已经基本被排除在创业者的选择范围,投入资金和时间都太长。

这些模式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定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5.4  分清长期任务和短期目标

服务要求落地,技术很重要,大数据也很重要,但2年内的竞争一定是用不到的。技术可以用来给资本讲故事,抬高天花板,所以前两年还是踏踏实实想办法给终端门店赋能+赋利,尽早想好存量之上的变现手段。


文章来源:运联传媒

>>原文链接:万亿商用车后市场的机会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