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重卡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合资始于2003年,这一年的春天非典肆虐;17年后的2020年,中国商用车合资股比正式放开,这一年,中国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商车邦谨以此文,回顾梳理中国重卡17年错综复杂合资史,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U673P33T148D6512F2100DT20040826122528.jpg

2003年,中国重卡合资元年。
6月的北京刚刚入夏,抗击“非典”疫情已经取得全面胜利。6月9日下午4点,坐落于海淀区玉渊潭的钓鱼台国宾馆内,一场对中国重卡行业具有特殊意义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中国重汽集团与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重型汽车合资项目正式签约。该合资项目总投资额为16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为双方各50%,签订的合作期限为30年。由此,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重型汽车合资项目正式诞生,中国重卡行业合资大幕,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徐徐拉开。

U673P33T148D6514F2100DT20040826122624.jpg

重汽与沃尔沃的合资谈判历时长达9年,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开端,这场合资也被多方寄予厚望。一家中国媒体在报道此次合资时评价:“这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强强联合。”“这是引进最新的欧洲车型和最先进技术的一次合作。”“这是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次双赢的合作。”但与中国媒体的乐观相比,瑞典媒体除了给出积极评价,也有另一种声音,瑞典《哥德堡邮报》发表文章称,“担心中国即将出台的新的汽车工业政策会‘夺取’外国合资者的技术,从而达到保护壮大中国国内汽车企业的目的。”对此,当时的沃尔沃集团发言人Marten Wilforss回应:“对沃尔沃来说这已不是新问题了,我虽然不能透露合资条款的具体内容,但是我们在这一行业里并不是新手,我们有足够的法律专才处理好合同问题。”希望以此打消人们对沃尔沃被迫“转让”其技术的顾虑。
通过上述中外媒体的报道,已经折射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中方与外方在合资出发点方面存在着很大分歧,严防中国企业“夺取”专利及技术的论调一直持续至今,并成为阻碍重卡合资成功的最大障碍。

U673P33T148D6521F2100DT20040826132756.jpg

如果说,拔得头筹的重汽是中国重卡合资历史的书写者,那么一汽解放则是中国重卡合资历史的改写者。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一些,回顾一下共和国汽车长子——一汽解放那段特殊的合资历史。
在重汽与沃尔沃签约的3个多月前,2月25日,在中国汽车报头版位置发表的《告别奔驰,解放决心自己走》一文,正式宣告一汽与奔驰两年的合资谈判彻底告吹。
1999年4月,全球最大商用车制造商戴姆勒-克莱斯勒高层访问一汽,主动提出与一汽在商用车领域进行合作的意向。当时,戴-克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联盟,旗下的奔驰卡车在全球商用车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汽解放则是国内商用车的老大,这门“婚事”堪称门当户对。于是,双方很快就开始了实质性接触。2000年1月,一汽与戴-克在德国斯图加特签署合作意向书,计划以50:50股比组成合资公司,实施多品牌战略。
从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一汽决定与戴姆勒在商用车领域合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一直以中卡打天下的解放在重卡产品技术上遭遇瓶颈,外因是主要竞争对手东风、重汽正在与雷诺和沃尔沃进行合资谈判。在当时卡车重型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情况下,解放必须要在重型车上有所作为。然而,后来的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其中的原因双方没有对外说明。后来据一汽解放相关负责人透露,当时跨国公司提出的条件很苛刻,双方在解放品牌去留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一汽必须保护解放这一品牌,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还涉及到民族利益和政治利益”。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让步的一汽解放,让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QQ截图20200303173109.jpg随后,一汽提出了“要把解放打造成国际品牌,10年赶上奔驰、沃尔沃”的发展目标。这个个目标回看起来有些激进,但在当时的那种背景条件下,既是一汽被谈判苛刻条件激怒后的一种情绪表达,同时也在彰显着一种志气与自信。
以解放当时的实力看,也并非狂言。2003年国内中重卡总销量45万辆左右,凭借在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后桥等关键部位进行改进和加强后推出的“四大”车型,解放的市场份额几乎占到行业一半。在宣布合资谈判终止后,解放在2003年进行了一系列布局:通过收购成都汽车厂,在成都建立继长春、青岛之后的第三个卡车基地;1月18日,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发展方向转为以重型车为主;7月15日,在位于原厂以西的新基地奠基;12月20日解放CA6DL奥威重型发动机正式投产。

在与一汽谈判破裂后,戴-克也没有停下寻找合作伙伴的脚步。2003年9月8日,戴-克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了与北汽合资生产乘用车外,还包括与北汽福田汽车在商用车领域战略合作项目。随后,福田汽车发布公告称,北汽控股与戴-克将共同组建中、重型卡车合资公司,讨论大、中型客车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QQ截图20200303174012.jpg

此时的福田汽车就像一颗中国重卡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2001年9月17日,第一辆欧曼重卡下线正式进入重卡领域;2003年5月24日,福田汽车北京欧曼商用车基地在怀柔落成,8月28日,欧曼第10000辆车下线;2004年,欧曼销量达到46000辆,排名行业第四。从2002年欧曼投产算起,福田汽车用不到3年的时间,走完了传统重卡企业十几年的路程。欧曼品牌特殊的成长经历,也对其后来的合资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3年,是我国重卡行业的小年,受非典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年销量只有24万辆,从前几年高达70%的增速下降至5%。从车型产品来看,与当时乘用车领域的“老三样”:捷达、桑塔纳和富康类似,重卡产品也以解放、东风、斯太尔老三样为主。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平台,载质量8-12吨的解放和东风只能算作中重型平台。对于一汽和东风来说,都在思考如何实现重型车平台的真正突破。解放合资未果,最终下决心走自主之路,而东风在商用车业务上则一直沿着国际化路线前进。
东风在重型车项目的第一步棋是解决重型发动机技术难题。2002年10月24日,东风公司与法国雷诺在北京签署雷诺dCi11发动机技术许可合同。按照协议,雷诺dCi11发动机将以技术许可形式落户东风公司发动机厂。这款发动机是雷诺2001年刚刚投产的四冲程大马力发动机,排量11.1升,排放符合欧3标准。东风之所以引进这款发动机,正是在为重卡平台做动力准备。2006年5月18日,引进技术生产的dCi11发动机与东风天龙一起正式投放市场,后来这款经典的动力也被很多用户称为雷诺机。
与其他企业坐等合资公司产品不同,东风在寻求合资的同时,并没有停下产品开发的脚步,这也让其在日后的合资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动权。2003年6月9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按50:50股比携手组建的大型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当时中国汽车业投资规模最大,合作层次最深,涉及业务范围最广的一次合资,也是被称为“卖国”的一次合资。不仅乘用车,包括东风商用车在内的东风卡车业务全被打包在内。

4cfb0f9b8cd04b3c9f294b3bace81178.jpeg2003年7月,在东风有限框架下,以生产中重卡产品为主的东风商用车公司正式成立。当年10月,东风商用车启动新一代重型车开发工程,并将这个开发项目命名为D310,其中D代表东风、3指2003年、10代表10月份。D310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东风天龙。
由于母公司东风有限的合资背景,使得东风天龙的开发过程与日产有着紧密联系。东风天龙的驾驶室技术源自与日产有着密切资本关系的日产柴,根据东风与日产柴签订的重型驾驶室联合开发合同规定,东风负责工艺过程,日产柴负责设计。在日产柴G105的基础上,东风天龙的驾驶室开发完成。而这款驾驶室一直沿用至今,堪称一个时代的经典。
提到日产柴就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另一家合资企业东风日产柴。1996年东风日产柴成立,由东风汽车集团和日产柴各持有50%股份,引进日产柴技术生产销售“UD”牌和“DND”牌卡车。虽然这家公司成立时间早于华沃,但其当时的产品以中卡平台为主,所以本文认为华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中国重卡合资企业。而东风日产柴的命运可谓多舛,年产销量一直徘徊到1000辆水平,在经历股东变更之后,曾于2013年更名为“东沃(杭州)卡车有限公司”,当时投放了一款酷腾重卡,但没有扭转颓势。2017年6月,日产柴彻底从这家公司的股东方中淡出,公司更名为“东风能迪(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也宣告了东风日产柴成为历史。
插曲之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日产在东风天龙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当时东风决定将卡车业务打包进东风有限时,外界质疑日产对卡车业务涉足很少,只有一些轻卡业务,对东风的中重卡车业务没有实质性帮助。但后来在总结时,包括东风商用车高管在内的很多人都认可一点,日产带来的管理方法很有用。据东风天龙首席车辆工程师章应雄回忆,在D310项目开始时,时任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让他担任项目的“CVE”。此时,他并不知道CVE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东风日产柴和东风日产的人了解到,CVE(Chief Vehicle Engineer)就是首席车辆工程师,相当于项目总负责人。而这一模式正是出自日产。CVE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局部问题,打破部门界限,提高整个项目的完成效率。二是更注重民主管理。
按照国际惯例、也是D310项目主要合作方日产柴的经验,完成这样一个重型车开发项目需要48-60个月,而东风商用车D310项目,创造了从项目启动到研发试制再到实验定型、全过程用时26个月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