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0130110658.jpg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轻卡的各种文件和消息密集发布。轻卡已经成为当下商用车行业最混乱、矛盾最集中的车型,大吨小标、空车超重、蓝牌黄牌……乱象丛生的轻卡如果再得不到彻底治理,将会让行业的生态彻底紊乱。
混乱的统计口径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0年国内轻卡累计销售219.9万辆,同比增长16.8%。实际上这个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出轻卡市场的实际情况,因为这个统计数据还包括了皮卡。如果去掉皮卡的49.1万辆销量,真正意义上的轻卡是170.8万辆。
目前,我国卡车行业的产销统计口径依旧是按照GB9417-89来进行,轻卡产品泛指1.8t<Ga≤6t的卡车,包括皮卡在内,而这个标准还是30多年前的标准。对于不太了解轻卡市场的人来说,这种统计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在中汽协发布的2020年轻卡行业销量排名前十企业中,长城以22.5万排名第三,长安以18.2万排名第六,实际上这两家的销量基本都是皮卡产品。
可能统计口径是否严谨,对于企业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对于市场的混乱也没有直接关系,但这里面折射出的是在某些管理方面的严重滞后。
混乱的分类标准
比统计口径更混乱的则是分类标准和管理归口,这也是导致整个轻卡市场混乱的根源。
轻卡在生产制造及市场准入方面由工信部管理。轻卡产品的尺寸和总质量主要遵循的是《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由于在GB1589中没有对2轴货车根据蓝牌、黄牌再进行细分,在公告审查中轻卡总质量是按照2轴18吨的限值范围执行,对于整备质量只是根据载质量利用系数有一个粗线条的标准,这就导致里面可发挥的空间很多。
轻卡的注册登记和路权是由公安部管理。根据公安部制定的行业标准——《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GA802-2014,轻型货车是指车长<6m,且总质量<4.5t的载货汽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的规定》GA36-2014,轻型货车可以使用蓝底白字号牌(蓝牌)。而车长>6m,且总质量≥4.5t、且<12t的中型载货汽车,必须要使用黄牌。根据很多城市制定的交通管理法规,蓝牌轻卡在限定时间内可以进入城市道路,而黄牌轻卡则按照大型货车管理,在城市内24小时限行。
轻卡的运营管理归口交通运输部。目前在对轻卡认定超载超限时交通运输部也是参考GB1589标准,按照货车2轴18吨总质量执行;在收取高速费时,则按照轴数和总质量分类执行,其中蓝牌轻卡按照1类车也就是和轿车一样收费,黄牌轻卡按照2类车收费,两者每公里费用相差一半左右;此外,从2019年起,蓝牌轻卡取消普货运输的道路运输证和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要求,个体用户不用再办理挂靠。
通过上述分析,估计已经解答了很多轻卡用户之前的各种疑惑:“车买的时候是合格的,为什么到路上就不合格了?”“一样的车,车牌不一样,就可以载重不一样,难道车牌能拉货?”因为认定合格不合格的不是一个部门,依据的也不是一个标准。
别让混乱再继续下去
最近几年,各方面已经意识到轻卡问题的严重性,相继出台了各种文件、各种意见。从大处说,轻卡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普通轻卡用户的切身利益,一旦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容不得半点差错。从小处说,轻卡问题关系到行业能否健康发展,不能让一个小小的牌照阻碍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回顾卡车行业近10年发展,重卡产品在基本解决超载问题之后一直在大踏步前进,反观轻卡的技术提升却相对缓慢。这里面有市场需求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游戏规则不一致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把时间花在了应对政策法规带来的市场变化上面,无法集中精力来进行技术提升。当看到有人钻空子搞重载版销量大增,很多企业就立刻跟进,而一旦出现政策收紧,结果就是白忙一场。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我们的研发人员基本都在抱着法规标准研究车辆的尺寸和重量,而对于车辆的核心技术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我们的轻卡还是要跟着日系产品的后面走。这么多年下来,行业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轻量化,各种减重,各种瘦身,该用铝的地方用铝的,不该用铝的地方也用铝的,难道中国轻卡的技术进步全部要交给铝合金来完成?
我们承认轻卡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既有部门管理交叉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但绝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轻卡问题,需要新的顶层设计,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