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国六实施之后重卡销量并不乐观,各大企业将迎来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谁手中的牌多,谁的胜面更大,谁的资源丰富,谁就能占据主动权。从中国重汽目前亮出的牌面来看,搭载双核动力,两条技术路线并重,旗下3大子品牌整装待发,看来重汽对于国六这一仗是志在必得。

image.png

商车邦认为国六重卡的市场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资源是否丰富,二是技术路线是否成熟,三是性价比优势是否突出。

首先在国六发动机资源方面,重汽是目前行业中为数不多同时拥有2套自有动力配套体系的企业。在进入国六阶段之后,重汽产品最大的变化是在现有MC系列基础上,首次迎来潍柴大排量国六机型WP12/13的加入。在此之前,重汽只搭载潍柴10.5L以下产品,WP12/13的加入将会加大对汕德卡、豪沃等长途干线物流车型和复合中长途车型的覆盖,并与MC系列形成交叉互补效应。

image.png

目前,重汽国六柴油机已经形成6-13L排量、200-600马力,覆盖牵引、载货、自卸、搅拌车4大类车型、19个细分场景的国六产品矩阵。其中,MC系列涵盖5、7、11、13L排量,潍柴WP系列从6、7、8、9、10、10.5L拓展至12、13L,两者在排量和功率段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可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不同工况对国六动力的需求。

image.png

丰富的资源优势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选择之外,也使得重汽的国六整车更具备成本优势。各大企业为了推广国六都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营销策略,目前国六产品的价格并不能实际反映真实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国六产品的价格一定会出现大幅上涨,企业之间将会出现价格战,如何消化国六1.5万-2.5万元的实际成本增长,将是一道避不开的难题,预计MC系列和潍柴发动机的规模优势,将会让重汽再次占据主动。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可能并不太了解国六产品也有两套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EGR技术路线(废气再循环),即EGR+DOC+DPF+SCR,通过在发动机上的EGR装置,将废气冷却后引入进气系统中,有效降低燃烧温度,抑制或者减少NOx(氮氧化物)的生成;另一种是Hi-SCR路线(高效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即DOC+DPF+Hi-SCR,通过优化SCR系统的喷射策略、增加尿素喷射量来降低NOx的排放。

商车邦获悉,中国重汽对上述两种技术路线分别进行了布局。在MC系列中,MC05和MC07主打EGR技术,MC11和MC13机型主打Hi-SCR技术。在搭载的潍柴发动机中,WP6/7/8为EGR技术,而WP9/10/10.5/12/13等9L排量以上机型主打Hi-SCR技术。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以EGR技术为主,而康明斯和菲亚特动力等外资品牌主要采用Hi-SCR路线。商车邦认为,关于两种技术路线到底谁更好,不能简单从技术角度来下结论,更应该从应用角度作出判断。也就是说,适合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

image.png

实际上,重汽之所以要采用两种技术路线,也正是从实际应用场景角度出发。在小批量机型上主要采用EGR技术,因为这类发动机主要应用在工程车、专用车、载货车等产品,其工况以短途和定点定线为主,年行驶里程短,油品质量相对容易控制,由于EGR会降低SCR和DPF负荷,更适合经常处于低转速大负荷工况的工程车和专用车;大排量机型主要应用Hi-SCR技术,因为这类机型主要用于长途干线运输车型,Hi-SCR技术对油品的适应性更好,相同排量下功率提高10%,燃油经济性高,故障率低。因此,用户在购车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工况来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

从市场目前的反馈来看,油品质量是影响国六重卡推广的最大问题。除了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来应对之外,重汽还通过车联网技术对国六产品实施远程监测,一旦发现用户车辆油品硫超标,将会及时提醒用户,避免对后处理系统造成更大的损伤。

虽然个别地区推迟了国五上牌时间,但国六大战已经一触即发。以MC+潍柴双核动力、EGR与Hi-SCR两条技术路线迎战国六,重汽胜算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