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国内电动卡车继续保持翻倍增长,但在供需两旺的市场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应用场景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价格内卷严重,等等。尤其是在产品技术方面,已经与市场出现倒挂。由于电动卡车目前仍然处于导入期,需要尽快找准技术方向,否则将会影响行业的长期走势。
市场特点使然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电动重卡主要瞄准的是快递配送等高效运输市场,而国内电动重卡则主要集中在钢厂、矿场等资源类运输场景,其运距通常在几十公里到二三百公里之间,典型特点是重载、倒短。在这一市场中,投放的产品基本都是各企业的中低端油改电车型,其共性特点是价格低,普遍存在着动力性不足、故障率高、舒适性差、电池电量小等问题。
在卡车运输市场,货物的价值越高通常运费越高,用户的购买力也更强,其采购的车辆价格也会更高。长期以来,资源类运输在各类运输市场中,运费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使用的车辆通常都是动力和配置较低的新车或者二手车。在切换到电动重卡之后,这一情况依然还在延续。而且,相比柴油和燃气车,即便是最低配置的电动重卡,其采购成本仍然超出很多车队的购买能力,还需要通过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来降低初期购车成本。基于这样的特殊背景,国内电动重卡市场虽然看起来非常火爆,但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技术方向出现偏离
受市场火爆影响,各企业都在不断推出电动卡车新品,产品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传统车,但仔细梳理近期推出的各类新品可以发现,其升级的方向非常单一:大电量。实现的手段更加简单:增加电池数量。显然,这种升级很难体现真正的技术进步。
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用户对于续航能力的需求也在增加,有效提升电量本身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电量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宣传的噱头。从技术角度而言,很多大电量卡车只是通过优化底盘布置形式,增加了整车带电量,在产品平台、软硬件系统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技术升级。而且,这些大电量产品忽略了场景的匹配度与市场用户的实际接受能力,以一辆160度电的电动轻卡为例,其终端售价接近30万元,与传统燃油重卡的价格相当,在现有运费行情下,会有多少用户敢于投资购买这样的产品?同样,一些瞄准长距离运输的大电量重卡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续航里程,但在成本、自重等方面存在先天劣势,根本无法投入商业化应用。盲目推出大电量产品背后,折射出很多企业的竞争思维还停留在传统车时代,试图将传统车的大马力、大排量转化为电动重卡的大电量,实际上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车辆的驾驶室和货厢上做文章。为了抢占市场,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高顶带卧铺和货厢长度超过4.2米的电动轻卡,其颠覆了轻卡产品经过数十年市场验证的设计规则。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的确可以解决当下市场的一些用户“痛点”,但在改变成熟结构之后,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究竟如何,还需要在市场中得到验证。
商车邦认为,从市场应用和行业趋势来看,除了电池电量、驾驶室,电动卡车的技术升级和突破方向,应该尽快聚焦到动力、电耗等性能层面,以及轻量化、滑板底盘等新材料和新结构方面。
如何实现有效突破
对于卡车企业而言,电动化趋势已经完全确立,市场转换只是迟早的问题,修修补补只能是解决眼前利益的权宜之计。为了打造企业面向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把电动化转型作为长期战略,重新找准技术升级方向。
国内商用车市场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活下来”成为很多车企的唯一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一边要去抢市场,另一边还要在新能源产品研发上持续投入,显然已经不太现实,抱团取暖,联合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在过去几年中,欧洲的商用车巨头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合作,其中,戴姆勒卡车、沃尔沃集团、传拓三方合资成立了充电公司Milence;戴姆勒卡车和沃尔沃集团成立了氢燃料电池合资公司cellcentric,同时,两家还在筹备一家开发商用车数字化操作系统的新合资公司。
目前,经过多年发展,国内的新能源商用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一定市场规模,只要能通过横向或上下游之间的联合创新,就可以快速突破卡车电动化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成本难题。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