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油车车队,尤其在中短途资源运输领域,电动重卡的经济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在车队经营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共性的运营问题表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又呈现出电卡车队怎样的生存状态?

image.png盈利性得到普遍认可

在大宗资源运输领域,油车的盈利已经捉襟见肘,而在商车邦日常走访了解到,电动重卡的盈利性目前普遍得到认可。以某区域市场一家电卡车队为例,其单车单月成本支出(含车贷、电费、两位驾驶员工资)在5.5万元左右,毛利在7万元以上,利润在1.5万元以上,再刨除每月均摊的保险、维保、轮胎、路桥等费用,该车队负责人表示,单车年度纯利润大约在5万元。

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即便有些车队在2024年上半年电卡降价之前购入了部分“高价”电卡,也能被此后购入的“降价”电卡“对冲”背回成本,进而使车队整体进入盈利区间。可以说对于电动重卡使用的经济性,在商车邦调研的车队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尝试盈利多元化

较多电动重卡车队认为,电动化转型之后,车队既没有转型前担忧的“微利”,也没有想象之中的“暴利”,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转型后的电动重卡车队虽拿到“通行绿牌”、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但也越来越意识到,单纯靠眼前的运费不能保障车队的长久运营。对此,一些车队积极拓展货源、增加新线路,但现实大多情况是如同“鸡肋”的运费却又让他们踟蹰不前。自建充电桩、独立运营充电桩是一些规模车队实践出的新利润来源,目前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整体来看,电卡车队对盈利多元化的需求较为迫切,需要更加丰富的盈利解决方案。

image.png电量、自重、续航与充电次数问题

这是车队运营中更加直观的痛点体现,其实也涉及到电卡车型更新换代问题。在我们调研的车队中,有一家车队较早切入电动重卡,车型带电量为282度,目前每天需要充电十余次,严重影响运营时效,即便当时眼光颇为长远,选择租赁电池模式,但在提出更新大电量电池的需求后,却面临电池厂家/租赁方“反馈”缓慢的难题。目前市场主流电池已经逐步提升为400度左右电量,但其一,对于货源充足的车队,充电时长仍然导致这些车较油车运营时每天少跑1-2趟,在不想增加自重情况下,更快的充电时间是他们的需求所在。其二,有些车队的确有突破300公里运距的需求,但考虑到目前电量续航里程不能满足,大电量又会带来大自重等问题,计划暂时搁浅。如何平衡或解决电量、自重、续航与充电次数问题,直接影响着电卡车队盈利能力。

image.png运费也在同步下降

尤其对于以前从油车车队转型电动化的车队而言,车队能够短期、快速盈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有车队用户反馈,货主端也在疯狂试探电卡车队的运费底价,从每吨二三十元的大幅降价,逐渐试探到每吨一两元的小幅降价,直到试探出车队不能承运的运费红线。这种背景下,电卡车队更加明确需要通过长期化、规模化运营车队进行盈利,也因此对车队各项成本开支的细节把控更严格,需要更进一步的降本方案。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对于资源运输车队,从TCO成本分析角度,转型电动化已是必然。但并不意味着转型电动化后就能稳坐泰山,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都需要去不断适应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