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面向电动重卡物流领域,多家充电桩企业推出最大充电功率可达1.6兆瓦的全液冷兆瓦级超充产品,加之众商用车企的超充联盟,以及更高充电倍率电池产品的推出,正在合力将兆瓦级超充理念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电动重卡的兆瓦级超充时代真的会很快到来吗?
电网负荷是实现兆瓦级超充的关键
商车邦今年年初曾经调研过一处位于北京郊区的大型重卡充电站,该充电站项目总容量超7000千瓦,同时站内配置12台320千瓦和12台300千瓦的直流双枪快充桩,能同时为24台电动重卡进行双枪快充充电。这一大型充电站采用了足足有三路10千伏电力专线架空线接入,且充电站内变电设备与充电桩都达到满配标准,但是依然达不到较高负荷运营的水平。
据商车邦与场内运营人员了解,问题还是出在该区域内电网只有一座小型变电站,除了满足电动重卡充电以外,还需要给附近整个村庄供电,尤其夏季峰时就会出现供电紧张,所以这座充电站大多数会集中以2条专线接入12个桩位,尽量来满足重卡较大负荷的充电需要。
商车邦调研时发现,不仅是这种单个充电站模式,无法满足电动重卡在资源型运输场景中对大功率用电的需要,在电动重卡充电线路(走廊)整体规划方面,各个地方在线路布点、电源接入、业扩配套线路架设等协调方面也有很大难度,特别是对运输时效性极为苛刻的快递运输场景,需要更大用电量的超充站建设,要想让整条线路同时高效运营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充电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更高
众所周知,对于电动重卡运营商或者充电设施运营者而言,随着行业内卷的不断加剧,新建或者改造以及维护超充网络的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且投资回收周期更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充技术的快速推广。
商车邦和现有的资源型运输场景重卡充电站运营人员了解发现,如果改造成超充站,除了需要协调电网扩容改造以外,建设超充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购买昂贵的超充设备、租赁或购置土地等。尤其是使用大量新型半导体材质的超充桩本身价格会比较高,例如市场某主流品牌的液冷超充桩,其采用的超充方案采购价格往往会比普通的快充方案贵上两倍以上,还有充电桩变压器设备也同样价格不菲,再叠加土地租赁、场地建设或改造成本,整个超充站的投入成本就会很高。
不光投入高,有没有必要也同样是个问题。在资源型运输为主的重卡沿线充电站,调查发现这些司机通常会利用充电的空闲时间吃饭和休息,而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一般刚刚可以满足司机的需求,如果采用更快的超充方案,这些时间会被严重压缩。而在调查正在规划快递运输场景重卡运营企业时发现,他们会效仿乘用车建站方案,目前还是以快充解决方案为主,仅少部分计划试点布置一些超充桩,待得到实际使用效果验证后,才会考虑是否大量引入。
车辆成本也会影响用户是否买单
超充技术的应用也对电动重卡的电池技术、电气架构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促使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例如,高电压平台、高效热管理系统、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发展,都有效提升了电动重卡的整体性能。
但另一方面,支持超充技术的重卡产品,同样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更大的成本支出。超充过程中,电池需要承受高电流和高电压,在电动重卡上需要升级到更高充电倍率的电池。另一方面还需要对整车平台的电气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接口等进行整体的优化和升级,比如需要提升至800伏甚至1000伏的高压平台,以及增加充电枪插口数量等等。而这两大技术的升级都需要用户最终来买单,对于当前运价不断走低的市场行情来说,是否有更多用户愿意为此买单,也是超充技术能否快速普及的关键。
综合来看,超充技术路线的快速普及仍然任重道远,取决于有可以支持电网快速扩容且各地方标准更为统一的政策扶持,充电设备的采购和运营成本持续下降,以及车辆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能够被市场终端接受。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