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车是一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商用车产品,包括洒水车、垃圾清运车、扫地车等等。每一款车型的年销售量多则几千台,少则几台,由此可见其繁琐程度。在环卫车专用车底盘销量排布上,东风旗下的各子品牌车型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匹配东风底盘的环卫车。

1.png

为什么东风底盘在环卫车领域能够独占鳌头?从产业集群优势上来讲,湖北省云集了国内很多家改装企业,东风旗下的各子品牌和改装企业长期合作,已经形成了成本、技术、零部件、整车的产业规模优势和壁垒,其他商用车企业要弥补这个差距则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费用。从技术层面上讲,东风品牌的底盘上装可改装性优势明显。那么什么是好的上装可改装性,笔者总结为三点。
第一,上装承载的改装性。专用车二类底盘无法装载货物,需要安装一个“货厢”进行承载,其“货厢”通常用副梁和二类底盘的车架进行连接,以确保装卸方便、安装牢固,在经常紧急刹车的工况下不能出现松动,这要求车架必须采用标准孔,不需要改装企业在纵梁上再进行打孔(图1所示)。另外,很多洒水车的尾部要增加喷雾设备或喷洒设备,则需要对车架进行加长(图2所示),因为整车长度涉及到二类底盘的公告,则必须由商用车企业完成。

2.png

图1 车架采用标准孔,有利于上装的固定

3.png

图2 专用车底盘的车架进行加长

另外,环卫车的很多作业机构需要使用车架两侧的空间,例如扫地车的转盘(图3所示)。而车架两侧有油箱、尿素罐、电瓶、后处理装置、进气空滤器等等,因此在空间上如何保证兼容性是一个很大的设计难题。而东风商用车的底盘优势在于:图4所示为了避让上装,将空滤器下移、后处理装置后移;图5采用小容量窄体油箱,节约车架两侧空间。笔者对比发现,东风商用车其他通用车型并不是这样的布置方案,这是专为环卫车进行了设计改动。

4.png 

图3 扫地车的转盘等作业结构占据了车架两侧的空间

5.png

图4 为了避让上装,将空滤器下移,后处理装置后移

6.png

图5  采用小容量窄体油箱,节约车架两侧空间

第二,底盘布置空间的改装性。环卫车作为专用车辆,其上装需要有动力来完成相关作业,而动力源则由发动机提供。由于环卫车的上装使用功率小于30马力,则在变速箱尾端进行取力。油泵支架挂在变速箱尾端下方,水泵重量由于超过了50kg,则需要做一个单独支架固定,并采用传动轴进行取力传动,因此变速箱周围两侧的空间必须腾出来安装相应的管路和液压油箱等。这就是专用车和通用车型之间的矛盾。上装改装性好的关键,一定是二类底盘主动能给上装让空间。
笔者以图6-9某款车型来解释空间布置的合理性。图6为某垃圾收集车上装和动力的总布置,驾驶室后端上方为操控装置,车架左侧依次排布油箱、电瓶箱、液压油油箱。图7是液压油泵的安装位置,理论上液压油泵与液压油箱越近越好,可以节约油管长度减少能量损失。图8是油箱,正好就在液压油泵的旁边,本应该是液压油油箱最好的安装位置。但其采用的油箱又细又长,严重占据了车辆侧面的空间。图9的液压油油箱,只能被挤到最后布置,必然会增长油管的长度。

7.png

图6 某垃圾收集车上装和动力总布置

8.png

图7 液压油泵安装在变速箱尾端下方

9.png

图8 细长的油箱占据了很大空间

10.png

图9 液压油油箱布置到电瓶箱后端,增加了液压管路

我们再来对照一下东风底盘布置。该车型底盘的油箱已经向后移动(图10所示),腾出水泵安装空间,水泵上方是一个喷水出口接头(图11),由于这个区域没有油箱的阻挡,水泵的安装和后期维修非常方便,不用下地沟就能完成操作。相比之下,某品牌底盘的油箱就遮挡了水泵安装位置(图12),水泵的安装和后期维修只能在地沟上完成。上装改装性其实就在于这些细节。

11.png

图10  东风底盘的油箱布置为水泵腾出安装空间

12.png

图11   水泵安装空间很大,有利于安装和维修

13.png

图12  某品牌车型的油箱影响了水泵的安装位置


第三,驾驶室内上装操控面板的改装。相比专用化程度更高的国外车型,国内改装车企业都存在上装控制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不兼容的问题。井水不犯河水,上装所有控制系统都是独立的,不进入整车的管线束。欧洲专用车在接线盒位置预留了上装的安装接口,可以使用仪表板上的预留按钮直接操控上装作业。东风目前的方案为环卫车驾驶室内预留一个单独的上装控制台,安装在驾驶员座椅的右侧。而某些车型则在仪表台上进行安装,由于安装位置不合理,驾驶员操控不方便。图13所示,驾驶员在不移动上身的情况下手臂很难操作上装的控制按钮,如果将收音机和上装控制面板进行位置更换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14.png

图13 上装控制面板的安装,驾驶员必须侧身才能操控


上装改装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每种环卫车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关键看商用车企业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未来专用车市场大有可为,谁能占据更大的份额,最终取决于各商用车企对这一市场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