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的2020年9月16日,中国重汽在济南正式发布“黄河”品牌全新一代重型卡车,其创新采用的“子弹头”流线型驾驶室设计,对于中国重汽乃至整个卡车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1.png

图片2.png

与此同时,全新平台黄河重卡的上市,唤起了很多老一代司机对于“黄河”品牌的美好回忆。为了向经典致敬,商车邦特地找到了几年前在北京街头拍摄到的第一代黄河JN150实车图片,通过与现款黄河对比的形式,与大家一同感受黄河品牌卡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传承。

第一代黄河JN150由原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现中国重汽集团)设计生产。1960年4月中国重汽试制出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 JN150,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之后,随着2010年其最后一个车型黄河金王子的停产,“黄河”也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待到“黄河”品牌再次出山是在2020年9月16日,这一天的18:08,以“驾黄河 驶未来”为主题的中国重汽黄河品牌暨新产品发布仪式在济南奥体中心场馆盛大举行,全新自主品牌“黄河”正式发布,全新一代黄河X7牵引车破壳而出。

image.png在2018年的春天,商车邦正好在北京双桥路街边遇到了这台第一代黄河JN150,司机师傅正在对刹车气罐进行维修,也听师傅介绍了一下该车的大致情况:这款车曾经服役于成立于1980年的三间房水泥构件厂,购置于1993年,距今已经有近30年车龄。车主还启动了车辆让商车邦听了听发动机的声音,依然还是那么清脆有力。启动、怠速、挂挡、给油、起步、加速的声音,依然回味无穷。

按照国内商用车通常10年全新换代进行计算,这辆车早已经是爷爷辈的老车了。商车邦另辟蹊径,通过黄河重卡的第一代和最新一代产品对比,看看历经60年风雨,它们之间还有哪些一成不变的设计基因。

第一,外观对比。从右斜45度、正视、左斜45度三个角度来看,新款黄河X7在颜值上都远超老车。车身采用了非常大胆的流线型设计,大圆角过渡,外廓曲线更加圆润。其实JN150的车身是中国重汽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引进东欧捷克某款重卡设计而来,由此成为了中国平头重型卡车的鼻祖。而黄河X7的车身同样以流线型的设计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和新纪元,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所不同的是,受当时制造工艺的影响,JN150整个车身虽然从侧面来看有一些曲线元素,正面则采用了方方正正的风格。而黄河X7的车身则是由中国重汽完全自主研发,任何角度的曲面感都非常丰富,同时汇集了大量中国造型元素,更符合中国客户的审美习惯和未来期待。

图片4.png

图片5.png

第二,车身内饰。首先看驾驶室内部照片,同样的两个座位的布置形式,但是黄河X7早已将座椅从普通座椅升级为气囊座椅,并具备多项调节功能,还可实现通风加热功能,乘坐舒适性早已有了质的飞跃。由于驾驶室的不断抬升,从凸起的发动机“大包”设计,已经升级到了平地板和宽大卧铺空间,同样是质的飞跃。三十年前,司机对卧铺的需求是没有的,当时绝大多数的驾驶室还是长头单排或平头单排,在那个年代卧铺的配置还有些遥不可及。

对比内饰,新款黄河重卡已经采用了全包+软包内饰设计,整个内饰氛围更加奢华,已经完全具备了司机日常在车内起居的属性。第一代黄河车型还是采用大部分铁皮漆的裸露设计,只有顶棚采用了内饰件包裹,其他都是裸露的钣金件。但一成不变的是,商车邦仔细查看了一下内部钣金的漆面,虽然经过数十年的暴晒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色,但是并没有掉漆,由此可见当时黄河卡车的涂装工艺和制造品质,而最新的黄河X7同样传承了老一代车型质量过硬的造车态度。

图片6.png

图片7.png

最后看动力。JN150最初发动机是由上海柴油机厂基于船用发动机改造而来的,发动机型号为6135Q柴油机。这款实拍车型采用了杭发6120发动机,排量10L,最大输出160马力。并且匹配了一台5挡机械式变速器,总质量只有8吨,最高设计时速71公里/小时。在汽油机盛行的时代,140马力对于驱动一辆最大总质量8吨的卡车而言已经足够强悍了。当时的黄河卡车吨位大、使用柴油、运输成本低、效益高,几乎满足了当时全场景运输的需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现在的黄河X7,采用了潍柴15L机,早已经从当时的100多马力跃升到了最大680马力,其最大扭矩达到了3200牛·米。虽然两款产品在动力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可比性,但是有一点却很相同,都是在中国卡车重要转型期孕育而生,前者是从无到有,后者是从有到更好更高效的历史性飞跃,通过两者的对比也体现了国内重型卡车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巨大变迁。

图片8.png

图片9.png

从第一代到最新一代车型,经过60年的变迁,“黄河”品牌已经从最开始的涓涓细流,演变成如今的波涛汹涌,秉承着中国重汽一代又一代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来到了“入海口”,引领中国重汽走向重卡的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