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车邦得到消息,在位于北京周边的河北香河有一台年代久远的曼恩短头卡车,便第一时间对该台车进行了探访。经过实际走访发现,这台车正是曼恩Kurzhauber第二代车型,引进中国的时间大致为80年代中期,下面商车邦就为大家带来这款老车更加深入的技术解析。

image.png 

曼恩Kurzhauber第二代车型

据商车邦翻阅相关资料获悉,在1956年曼恩推出了新一代敞篷卡车Kurzhauber (第一代)。1969年,Kurzhauber进行了全新改款,它与第一代车型区别明显,最显著的变化来自于被下移至保险杠上的“四眼”大灯。直到1972年,Kurzhauber第一代车型仍在生产,在土耳其甚至生产到1977年。而第二代车型直到1994年才最终停产。

image.png 

在动力系统方面,第二代Kurzhauber 32.240采用曼恩D2556直列6缸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240马力,排量为11升,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绝对的大马力发动机了。这款车的发动机不再完全位于驾驶室前方,而是被嵌入进驾驶室一部分,所以车辆长度可以比以前设计得更短一些。除了“短鼻头”设计,这款车同时采用了全新的驾驶室结构设计:四点减振驾驶室。

image.png 

众所周知,采用刚性连接的驾驶室驾驶起来完全没有舒适性可言,减振完全靠屁股和坐垫,遇到颠簸路面真能把人颠得魂飞魄散,尤其是行驶在非铺装路面较多的专用车。而令商车邦惊叹的是,这款产自上世纪70-80年代的混凝土搅拌车已经采用了四点减振式的驾驶室结构,整个驾驶室通过悬挂系统和车架连接,可以把车架传递给驾驶室的振动冲击尽可能地吸收掉,从而降低驾驶室的颠簸感,给驾乘人员一个舒适的环境,特别有助于专用车辆在非铺装道路下使用。

image.png 

配合驾驶室舒适性的全方位提升,除了四点减振式的驾驶室,还在前桥上采用了复合式的多片板簧设计,提升承载力的同时,通过橡胶减振结构来进一步提升减振性能。即便是在40年以前,通过这些特殊的设计,使得这款专用特种车辆的驾驶舒适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image.png 

曼恩Kurzhauber卡车当时在建筑工程类和消防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允许最大总重至30吨左右,而且这些车辆有平板、自卸车等多种版本。在这些车辆中,由于工作特点需要,较大的离地间隙和离去/接近角确保了出色的越野能力,包括挡泥板在内的整个底盘结构件被上移,以提高整车的通过性。除了6X4版本外,甚至还提供了6X6全轮驱动的版本。特别是底盘采用了通过性更好的轮边减速桥,后桥壳被特别地做成了长方形。如今,曼恩很多的高端越野卡车的后桥还都在使用这种结构设计。

image.png

后桥结构设计

image.png 

在底盘结构方面,这款车型与同时期老车的另一大不同点在于,有些老车的中桥和后桥分别有自己独立的传动轴,结构繁琐复杂。而这款卡车与目前的3轴卡车结构一样,轴间采用串联连接,结构更加简单,使用起来更加皮实,且易于维护和维修。

image.png 

image.png 

在曼恩Kurzhauber诞生的年代,正是短头卡车往平头卡车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欧洲著名卡车厂家都在同时销售平头和短头卡车,正是基于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也铸就了这款卡车近半个世纪的辉煌。不过此后由于各种原因,欧洲汽车长度法规最终终结了这类短头卡车的辉煌,平头卡车最终全面登上了历史舞台,直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