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动重卡市场如火如荼,但整体进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对不同区域电动重卡市场走访过程中,商车邦也收集到终端反馈的一些电动重卡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产业链各方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加契合的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推进电动重卡整体发展进程。

1.png

三电系统故障集中。调研中,终端反馈电动重卡目前问题基本都集中在三电系统上,其中几个故障比较典型:电池高热、低压问题,电机、电控故障码问题。用户的槽点在于“电车一旦出现‘掉高压’ 现象,势必会趴窝,比较影响运营效率”,出现故障码后或“走不了”或“限速”,同样影响运营效率,而且这些故障频率并不低。用户端认为在皮实耐用方面,电动重卡较柴油车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工况深度适应性问题。我们知道电动重卡一般用于封闭或固定线路的运营场景,多为煤矿、钢厂、矿山、港口等地。在这些具体工况中,电动重卡有些性能被津津乐道比如起步快、提速快;但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些优点有时候也会造成一定的运营困扰。以电卡常用的煤矿场景为例,由于电卡速度快,煤堆较为松散,则电动重卡在爬煤堆时会出现“陷车”现象,在一些土质较软的工程现场也同样有这种现象,从而造成运营困扰。而燃油车采用低速挡则会好很多。商车邦认为客户场景千差万别,整车厂需要不断深入客户运营场景,去解决更多细节问题,以深度适用客户工况。比如通过调节起步速度等来改善以上问题。

电耗计算方法不一致。通常来说厂家计算一趟活儿的耗电量是从装货点开始装货算起(此时电卡处于停放状态不耗电,读取剩余电量),开车到卸货点卸完货、再空车返回,之后计算较初始电量使用了多少,用往返路程的总里程除以这个数据,就是一趟活儿的耗电量。但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从出车开始到收车回来,包括从停车场往返目的地的路程都会计算在综合电耗和成本内,也就导致了双方的电耗数据对不上,在电量设计上会出现问题,也容易造成误解。

大电量与车辆自重的矛盾。随着电动重卡行业快速发展,长续航需求明显。越来越多的大电量产品推向市场,对此调研地区的终端用户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其一是几十公里的纯倒短用户,运距决定了其更喜欢用280度左右电池,主打“够用就行”;其二是长距离的用户,目前更喜欢使用400-500度电左右产品,但很少考虑再往上诸如600度、800度甚至更高电量产品,一个朴素的观点就是:电量越大、自重越大,越不经济。对此有用户直言:太大的电量,多出的电量大部分都用来背负电池自己的重量,而不是货物的重量了,还暂不考虑充电时长问题,所以不是电量越大就越好,要选择中等电量电池。

目前,280度电产品除了在特定倒短场景外,逐渐呈现萎缩态势,在更广的场景中用户更加青睐400-500度左右的电量产品。

电线负荷与充电桩负荷不匹配问题。这在部分区域市场阻碍了电动重卡的推广应用。电动重卡车队一般都会围绕项目地驻扎、充电,或者运营场景多为固定路线,也就会出现电卡车队用户或三方充电桩服务商的扎堆情况,一条电线主线服务十几家充电桩的现象也不少见,造成电线主线容量不能满足充电桩需求,出现“充电一小时排队3小时”的现象,大大影响用户运营。这时候经常会出现“扯皮”现象,这就需要服务商、自建充电桩的车队用户提前考察,采取应对策略。

补能设施未能连片成网和不通用的问题。整体来看无论是充电桩还是换电站都存在分布不均、数量不足问题,这直接影响电动重卡的中长距离运输,尤其是运输干线上的布局更少。换电站标准不通用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根据商车邦实际走访市场发现,由于这种不通用情况,在有换电重卡需求的区域市场中,存在某些品牌换电站“风生水起”,有些品牌换电站却“门可罗雀”的现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商车邦认为,重卡新能源化势在必行,但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动重卡,仍然被不同的短板和因素所制约,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重卡大范围电动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