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车邦走访市场时发现,2024年陕西市场电动重卡上牌量只有1600多辆,而上险量却达到了2600多辆,中间足足差了1000多辆。今年1-5月,陕西市场电动重卡上险量更是达到了近2500台,接近去年全年。那么,陕西电动重卡上牌量和上险量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最近两年该地的上险量为何一路走高?

image.png 

商车邦通过走访当地市场了解到,陕西地区上险量高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河北、山西和河南等省份的很多电动重卡用户,越来越多地会选择来西安、咸阳和榆林等地买保险,因为陕西的电动重卡保险不但好买而且便宜。

据了解,像陕西当地如永安保险和中华联合等保险公司,电动重卡保费普遍比四大保险公司(人保、太平洋保险、平安、国寿车险)的保险费用能低4000-5000元,大概在3.1万-3.2万元。要知道在当下保险公司普遍对于大货车能不保就不保的情况下,电动重卡保险在有些区域即便是5万/年的情况下也很难买到。在一些大保险公司普遍拒保的情况下,为何这些保险公司敢于承保呢?

据了解,原来这些公司也实属被逼无奈,在乘用车市场普遍被四大保险公司垄断的情况下,如果要增加上险量,就不得不在电动重卡这些特殊车型品类上“做文章”,只有如此,才能在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那么,这些保险公司又是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呢?

首先,这些保险公司大多数深耕商用车行业多年,与商用车大数据平台有着广泛的合作。通过与这些平台合作,共享车辆行驶数据和驾驶行为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优化定价模型和风险管理策略,从而减少赔付压力。

image.png 

其次,与车企达成深度合作。例如,一些保险公司与车企联动,通过技术性手段解决出险率较高部件的易损程度,来为用户降低维修成本。同时,进行定制化保险产品的开发,例如针对电动重卡特性设计特殊保障条款(如对一些部件有针对性地延长质保期),或开发定制化险种,满足车主运营场景差异化的保险需要。

最后,这些保险公司也在积极与终端用户共同破解投保难题。比如,基于用户驾驶行为的定价策略,保险公司会根据运营场景的不同评价维度进行保险费用的定制,甚至可以根据一个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行驶里程和常跑路线,提供更为精准、高度定制化的保险方案。还比如,车队如果大批量投保可降低成本,这样保险公司也可以做到薄利多销;个体车主寻找有资质的修理厂做担保后购买保险,可以将风险分摊到保险公司—修理厂—车主三方。

image.png 

由此可见,电动重卡投保难问题并非不可破解。只要保险公司愿意针对电动重卡推出因地制宜的保险方案,甚至一车一策,就能在风险与收益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扫清电动重卡发展障碍,推动其早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