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卡电动化即将进入2.0阶段,也就是从市场导入期进入到普及期。在这个关键节点,行业面临着一个方向性的选择:是技术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从第一阶段的整体市场应用来看,电动重卡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货物的资源型运输市场,以及港口、矿山等封闭场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售价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很符合重卡市场的传统特征,通常运输货物的附加值越高,使用的车辆装备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快递、冷链市场,这些都是高端重卡的主流核心市场。
从用户需求端来看,电动重卡延续了传统重卡“低价者优先”的市场法则,价格仍然是影响用户选择的第一要素;从企业供给端来看,各家主销的基本都是采用传统车平台的油改电产品,有的平台甚至已经推出了20年。由此就造成了当下电动重卡行业的一个怪象:市场发展越来越快,但技术却越来越滞后。技术与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倒挂。
后背电池+中央驱动+日间驾驶室,这是目前国内电动重卡市场上主流的配置方案,即便与同样干资源倒短运输的燃油燃气车相比,除了环保带来的路权优势之外,在车身和底盘技术方面至少落后了一代。
当然,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是购买力不足,持续走低的运费让用户买不起也不愿意买高端产品。那么整车厂能怎么办?当动力电池占了整车成本将近一半时,要想拉低整车价格,只能在车身底盘以及其他配置上想办法。在这方面特别是传统车企更具有先天优势,只要利用好现有的成熟底盘车身平台,就可以直接降低制造成本,就能实现规模化竞争优势。但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回顾国内重卡电动化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走了一条政策为主+市场为辅的特有发展道路,以最简单的手段、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就完成了重卡电动化转型的1.0阶段,最大的收获是有了市场基础,不足之处是没有让整车技术得到同步发展。这一情况在进入到2.0阶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否则电动重卡就无法去突破更多使用场景,也就无法进入到真正的市场普及阶段。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前阻碍电动重卡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除了成本之外,运营场景的限制也是重要因素。资源型运输和倒短场景主要有这些特征:车辆使用工况较差、单边运距短、时效性要求不高、年运营里程低等,与之相对应,用户对于车辆的能耗、动力、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并不高,唯一看中的是车辆初期采购价格,才造成了低端产品横行的局面。
而到了2.0阶段,用户的使用场景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车辆的性能和配置也需要对应做出改变,技术的迭代升级成为必然。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倍率的电池,更低能耗、更高效紧凑的电驱桥,更集成、更智能的控制系统,更舒适、更安全、更低风阻的驾驶室,更快速便捷的补能装备,等等,这些适度领先的新技术将会带动电动重卡产品从1.0跨越到2.0时代。
为何要说适度领先?国内重卡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超前的技术和过分高端的产品,都不会成为市场主流,甚至很难被市场接受。这是由整体经济水平和市场购买力所决定,而在某些领域拥有适度领先技术的企业将会在2.0阶段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因为当电动重卡进入到更广阔的场景,尤其是在高附加值货物、高运营里程、高效率等细分领域,这部分客户对于能耗极为敏感,对于运输效率、出勤率都有着更苛刻的要求,他们将会从重视初始采购价格转向TCO角度来看待电动重卡。而具备适度领先技术的产品,可以为这些用户带来直观可见的收益,从而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所以,2.0阶段的电动重卡市场,将会从市场主导转向技术主导,最终的本质还是价值主导。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