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jpg时代楷模其美多吉(右)与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调检一车间班长王建清

6月3日,中国邮政系统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会,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车辆工厂举行。
当天,中国邮政人的骄傲,三十年如一日开着东风邮政车,穿行在雪线邮路的时代楷模其美多吉走进东风商用车。伴随着他的感人事迹,来自中国邮政系统十多个省市的三十余名代表,受邀聆听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感受时代精神,并深入生产一线交流邮车技术。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市场与营销领域邮政行业客户总监齐兴明说:“能把时代楷模其美多吉和全国邮政代表邀请来东风商用车,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让我们内心触动很大,也更激发了我们学习时代楷模始终如一,克服艰难险阻,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同时,更坚定了我们不断技术革新为中国邮政造可靠邮车、提供可靠服务的工作目标。”
在2017年,齐兴明主动向公司请缨,跟随其美多吉,踏上了川藏线康定至德格的雪线邮路。
这次体验,让齐兴明印象深刻。坐在邮车里,车轮滚滚,车轮碾过之处,尘土卷着碎石滚下悬崖。俯瞰窗外,随时可见葬身谷底的汽车残骸。而身边的其美多吉,却把载重12吨重的庞然大物操控得像一条灵巧的水蛇。 

2.jpg寒风再起,拍打在挡风玻璃上的雪花已变成冰碴。其美多吉的话反复萦绕在齐兴明耳边——“无论道路多么艰险,只要有人在,邮件就会抵达,只要雪线邮路在,这抹流动的绿就将永不停息。”
从康定市出发,邮车一路前行,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折多山垭口。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折多山为大雪山一脉,折多山最高峰海拔4962米,垭口海拔4298米,与康定市的海拔落差达1800米,是川藏线上第一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因此有“康巴第一关”之称,当地人有句话叫:“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足见其道路艰难曲折。
不过折多山不知川藏公路之难,改建后的川藏公路虽然已不复往日的艰险,道路也相对平整、宽阔得多了,但陡坡急弯道依然是自驾川藏线中最考验司机驾驶应变的。翻死人的折多山,这话听来惊悚,但实际并不夸张,一个个弧度极险的弯道,一道道盘上山顶,又一道道盘下去,这一上一下,让人没有喘息的空隙,到山底十有八九都是头晕脑胀的。
考虑到安全因素,邮政车辆上装了很多监控、GPS系统、烟雾报警系统等,但这些电子系统都非常耗电。在平原地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充满变数的雪线邮路。“那次我们正好在曲折的318国道上,由于堵车,车辆停了下来,可等到交通疏通后,车辆却打不着火了。”齐兴明回忆道。看到驾驶员反复点火却无法启动车辆,齐兴明一时间感到无比焦急与尴尬。“急得我们跳下车来,开始推车,但是问题发生了必须面对,我们下定决心优化这一点。”
目前,在东风商用车技术部门的配合下,东风商用车对邮政运输车进行了定制化升级。通过优化车载电源管理,以模块化设计满足所有细分车型的用电需求。
不仅如此,东风商用车还对燃油预加热系统进行了改造,以适应高原、高海拔、高寒的“三高”运输环境;搭载发动机缸内制动系统,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支撑中国邮政新推出的甩挂运输模式;根据单程2000公里长途跋涉的雪线邮路特性,提供更为科学的设计。
“为了实现邮政车多区域的稳定运营,确保信件、包裹安全准时地送进千家万户,我们跑过西藏、跑过新疆、跑过海南、跑过漠河、跑过云南……针对邮政车辆的安全性、平顺性、舒适性做了大量工作。”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副中心长张衡介绍。
“我开了30邮车,其中也用过不少东风车。可以说,东风车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会给我惊喜。现在,咱们东风车在藏区不仅维修方便,而且舒适性、动力、载重各方面都非常好,爬坡完全没问题,很适合在藏区开,既耐用,又保值!”其美多吉说。
2018年5月,东风商用车将10辆东风天龙雪域高原邮政车,交付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西藏自治区分公司,这批进行了全方位、定制化、适应性开发的车辆,能安全满足高原特殊的运营环境需求。
2018年的五四青年节,在中国邮政集团成都中心局院内,举行了东风天龙雪域高原邮政专用车交车仪式。
2018年10月24日,东风天锦KR "邮政绿"车型的交车仪式,在东风商用车交付中心,活动现场交付天锦KR车311台,中国邮政集团与东风商用车 ,更是签署了857台的订单。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同致力于服务中国邮政业。12年良好的合作关系,已有近 10000台东风邮车在大江南北运送邮政包裹。东风商用车与中国邮政携手,直面物流行业的改革浪潮,共同挑起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1.jpg响应国家号召顺势而为,用可靠产品和服务促进双赢。齐兴明说:“近年来,北京对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东风天锦KR的诞生,是东风商用车与中国邮政为“蓝天保卫战”所做出努力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能够满足欧VI排放要求,也能完全满足京五2阶段尾气排放标准。该产品的顺利交付,彰显了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品质实力,也提升了中国邮政的运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