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购三湘客车厂开始,第一代比亚迪纯电巴士K9至今已推出十年有余(2010年9月30日,在位于中国湖南长沙的工厂首次下线。)在这十余年中,比亚迪K9已经在中国、日本、泰国、美国、智利、哥伦比亚、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等地投入运行或者试运行。作为全球新能源客车领域的领导者,尤其是在今年,比亚迪纯电动巴士更是在海外市场继续“攻城略地”,在哥伦比亚独家斩获了1002辆纯电动巴士大单,这在之前的订单中还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十余年间比亚迪纯电动客车是如何在海外市场“摧城拔寨”的呢?
从国内新能源轿车的先行者,到全球纯电动大巴的引领者,从“四大衣柜”电池布局到电池顶置,从传统的国内工厂生产海运到“本地化”生产模式的转变等等,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
技术进步是根本
产品技术才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核心和根本,比亚迪纯电大巴K9在研发之初就采用了许多全球领先的技术,如:全铝车身、轮边电机驱动技术、电控空气悬挂系统等等。
市场常见的简单粗暴“后封尾+地铁座”低地板车内布局
针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12m低地板公交车市场,对于最关乎乘客舒适度的车内布局,第一代比亚迪大巴天并没有像很多同类车型那样采用简单粗暴的“后封尾+地铁座”的布局方案,而是另辟蹊径在四个车轮轮罩上分别安放了四组电池舱,地板区域可以布置成为全一级踏步的低地板形式,避免了后封尾带来的车内采光问题,同时拥有更灵活的座椅布局,而不仅仅只能采用侧向布置的“地铁座”形式。
比亚迪K9早期的“衣柜”电池舱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亚迪当初采用的这种“柜式”电池舱布局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此,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升级。
西安2019年采购的新一代比亚迪K9已经完全采用了电池顶置技术
随着电池冷却技术+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比亚迪首先推出了部分顶置+前轮电池仓布局的车型,随后很快就实现了车内电池的完全顶置,电池不再占用车内空间,让车内布局像传统柴油巴士一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在短短几年间,比亚迪就完成了一场纯电动大巴车内空间的革命。
本土化战略
法国博韦工厂制造的BYD e-bus 12m车型正在当地机场线6路运营
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借助于本土化的运作和先发优势,率先在美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后续在欧洲市场也站稳了脚跟。比亚迪在匈牙利和法国分别建立了两座工厂,以此来辐射整个欧洲大陆市场。本土化生产并非简单的生产转移,比亚迪在这里不仅雇佣当地员工解决就业问题,还建立了研发中心,针对本地消费需求开展项目研发和产品优化。比如在设计方面,这里生产的新车在造型上更加的欧洲化,同时这些新的设计元素也会反哺给中国市场。
和欧版车型风格相似的比亚迪新一代B12电动巴士
此外,在很多细节方面,诸如车内扶手高度,比亚迪都根据当地市场进行重新设计,与此同时还能在海外市场提供快速、便捷的售后服务。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比亚迪的电动大巴能够快速适应并占领当地市场。
和车身厂一起做生意
由于一些国家的巴士制造往往被当地制造商所垄断,而这些制造企业又和本地公交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想要进入该市场甚至赢得市场大单,就要进行优势互补和车身厂合作共赢,一起做生意。在英国市场,BYD-ADL纯电动客车,正是由比亚迪提供先进的底盘(电驱动技术、带有热管理系统的动力电池总成和全部控制系统),ADL(亚历山大·丹尼斯,英国最大客车制造商)负责车身制造的。这种生产模式在曼恩、斯堪尼亚、沃尔沃的客车上其实已经是司空见惯。正是基于这种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合作模式,伦敦纯电动大巴几乎被比亚迪所包揽。
专为巴西BRT公交设计的BYD D11B电动铰接车用底盘
无独有偶,就在2021年3月,巴西首辆本地制造的比亚迪22米纯电动铰链式大巴在巴西圣保罗州的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市亮相,这是该国首辆纯电动铰链式大巴。未来,比亚迪将陆续交付12辆22米纯电动铰链式大巴,用于当地“绿线项目走廊”的城市交通项目。这款车也是比亚迪与当地最大巴士车身制造商马可波罗一起合作打造,包括比亚迪与印度Olectra公司的合作,类似的合作模式还在不断上演。
从机场、学校到公交公司的突破路线图
京都女子大学前的比亚迪K9纯电动车队
一个陌生的品牌要想一开始就打入当地城市最核心的公交公司几乎没有可能,比亚迪有着自己的突破路线图。在日本京都的女子大学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甚至是在韩国牛岛风景区,都能看到正在运营的比亚迪纯电动大巴车的身影,比亚迪正是以它们为突破口,在当地先树立起良好的环保品牌形象,而后再打入当地的核心公交运营公司。正是在这种全球非主流运营模式的不断历练下,在不断积累的经验和与日俱增的口碑中,来自海外公交公司的纯电动大单开始源源不断地向比亚迪招手。
随着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全球都在加快迈入新能源公交时代,除了知名的传统燃油客车巨头,新兴的新能源车企也在紧盯着这块未来的市场蛋糕,以比亚迪为代表、渴望抢占全球市场制高点的中国客车企业,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并适时调整策略予以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