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斯堪尼亚卡车一直在中国谋求本地化生产,在各种尝试未果之后,等来了合资股比放开。就这样,从来没有合资经历的斯堪尼亚,最终以外商独资身份实现了其多年以来的国产化夙愿。

image.png

斯堪尼亚:如何平衡好当下与长远

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小镇南泰利耶的斯堪尼亚一直以独立精神著称,发展至今已有130年历史。为了坚守其品牌独立性,斯堪尼亚没有走集团化道路,而始终执着于打造单一品牌,这也使得其在全球化扩张中要落后于其他欧洲品牌。除了没有兼并其他品牌的想法,斯堪尼亚也不愿意合资,而是以独资建厂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在全球最大的卡车市场中国,受限于汽车行业政策影响,斯堪尼亚为独资建厂等了很多年。

最近10多年,有关斯堪尼亚国产化的传闻不时传出,各种版本都有,有考察工厂的,有合资谈判的,有收购的,等等;对此,斯堪尼亚给出的回复是不合资,只独资,后来又加上了一个附加条件:销量达到1万辆就会国产。当然,无风不起浪,这些传闻背后其实都反映出斯堪尼亚谋求国产化所做的各种尝试与努力。

当2020年岁末斯堪尼亚突然公布最终的国产化计划时,着实有些让人意外。

为什么要收购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南通地方企业?为何不选择有重卡基础的企业?对于这笔收购行业普遍存在上述疑问。笔者认为,这也可能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斯堪尼亚或许尝试过其他方式,种种原因而没有成行。但此举亦并非下策,对斯堪尼亚可能更适合。

我们知道,斯堪尼亚收购南通皋开汽车的目的很简单:资质。除资质之外,斯堪尼亚需要从零开始在南通建造一个新的制造基地,这相当于从白纸上画出一张蓝图,后续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但这反而是斯堪尼亚比较擅长做的事情,就和他们的重卡产品开发方式一样,车上大部分部件都是自己来研发制造完成,也因此形成了斯堪尼亚独特的模块化理念。

image.png

笔者曾经参观过斯堪尼亚瑞典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与很多品牌不同,斯堪尼亚的总装是从车架的横梁和纵梁组装开始的,产线布局也很特别。在其功能全面的研发中心,拥有各种测试设备,而且占地面积很大,很多技术人员骑着车在大楼里面穿梭工作。透过这些细节,很早笔者就判断斯堪尼亚很难通过合资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它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体系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很难和外界实现兼容。

据2021年新基地奠基时发布的消息,斯堪尼亚将要在如皋建设5万台产能的重卡生产基地、发动机工厂和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投资将持续到2030年,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500亿元。斯堪尼亚制造(中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为20亿人民币,工厂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厂房15万平方米。按照计划,首先将建成焊装和涂装车间,生产底盘和驾驶室,然后建设发动机工厂再生产动力系统和其他零部件。预计2022下半年第一辆车下线。

从目前得知的消息是,这一计划可能有变,下线时间将会推迟。此前斯堪尼亚的计划是采取“两步走”策略:第一步,以进口动力总成+国产化底盘和驾驶室的模式快速实现国产;第二步,建设发动机工厂和研发中心,到2030年全部实现国产化。同时有可能根据中国市场特点在现有产品系列之外单独开发产品。但由于外部因素影响,斯堪尼亚可能会调整这两步之间的节奏。

从投资规模和投资计划来看,斯堪尼亚的力度显然更大,并做好在中国市场长线发展的准备,制造、研发以及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都会涉足。因为斯堪尼亚把中国工厂定位为除欧洲和南美外的全球第三个生产基地,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和亚洲市场。从欧洲及全球商用车市场的环境来看,这样的策略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传统燃油重卡在中国市场依然有很大增长潜力,在新能源、新技术方面,中国也有更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image.png

从总体来看,斯堪尼亚的国产化工作准备比较充分,也具备长期发展潜力,但其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在保持企业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尽快融入中国市场;二是如何处理好当下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在全面本地化之后,将会有成百上千人加入到斯堪尼亚,对于斯堪尼亚企业文化的认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斯堪尼亚还要思考如何把它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此外,如果斯堪尼亚的国产化产品没有对手动作快,在市场销量方面或将面临一定压力,只有发挥后发优势尽快提升销量,才能不会影响斯堪尼亚长期投资的信心。

总之,斯堪尼亚落地中国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斯堪尼亚,这样的模式究竟效果如何,值得中国重卡行业与市场各方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