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车邦的走访观察,电动重卡车队受到市场竞争、技术升级、补能设施等系列因素发展影响,在运距上表现出持续延长的趋势,从以百公里左右短驳为主,开始向单边500公里拓展,已有车队跑出跨省长干线运输实例。

那么电动重卡车队对于跑跨省干线运输持怎样的看法?普遍关注哪些问题?该如何实现突破?商车邦将相应调研信息进行如下总结。

图片2.png

各方的态度与观点

在对典型市场的大宗资源运输电动重卡车队调研中,车队负责人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较多人认为用电动重卡跑长途干线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随着补能设施和电池续航的完善提升,也终将会实现。一些已经实现跨省干线运输的大型电卡车队认为,在固定场景下电动重卡1000公里长干线会快速突破,2000公里也将不在话下;一些30-50台规模车队也已经尝试过600公里左右运输,但受货源不稳影响,未能持续;也有车队将业务发展锁定在区域短途运输,对用电车跑跨省干线未想涉足。从细分行业来看,大宗资源运输车队认为,在同样的补能设施下,货源更加稳定的轻抛快递快运领域,更容易在电动重卡跨省干线运输中取得规模突破。

无论是审慎态度还是乐观态度,都是基于车队对自身现有业务、未来发展规划的一个想法延伸,在这些想法中,无关是否跨省,车队对“干线”的长度首先有一个理性认知:不超过1500公里,理论上800-1000公里最可能是电动重卡车队率先规模突破的长度。理由是在这一运距范围内,车队认为电动重卡运营可以实现盈利,即通过较高的年运营里程和运营趟数,可以覆盖能耗、租金、月供、司机工资等各项支出后,仍有一定利润空间。当然前提是建立在:有充足的补能设施、补能速度够快、能够锁定谷电或平电的基础之上。

可见,越来越多的车队开始考虑、甚至推导用电动重卡跑长途干线的现实可能性。并且一些已经用电动重卡跑长途或是从事跨省干线运输的车队,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跨省干线运输进一步“虹吸”周边货源和运力资源,让车队竞争力稳步向更高维度进阶。

图片3.png

普遍关注哪些问题

既然有越来越多的车队开始关注跨省干线运输,那他们的关注点又在哪里?

首先,当然是补能是否能够满足。车队认为如今电动重卡突破单边300公里很轻松,但若想向更远运距拓展,首先要看补能设施是否充足。

第二,补能效率快慢。直接关乎运营效率,是车队能否用运营趟数覆盖运营支出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受访车队认为,电动重卡跑干线,必须突破效率难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司机感觉到补能的快速和便捷,不影响司机“按趟赚钱”,进而保障车队人员稳定、运营稳定。

第三,如何兼顾时效与利润。这里面存在车队对三组对应关系的较量和平衡,一是油车与电车如何配合的问题(尤其针对车队进入长干线的试运营初期);二是用充电还是换电补能问题,“经济用充”“高效用换”已经在较多电卡车队中形成认知,其实这并不是一对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毕竟基础电价是一样的,而随着市场成熟,二者的服务费差距也不断贴近;三是对不同时段电价的平衡,要想盈利就用谷电,如何在保证时效和趟数的前提下,尽量多用谷电非常关键。一些车队用户希望有能力的能源商可以利用储能单元,储存谷电,以更加经济的价格抵消峰电对车队高效运营的影响。除了平衡这三对关系外,更具经济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同样重要。

第四,如何补偿亏吨问题。只要运距突破300公里,车队就必然考虑“亏吨”问题。这里的亏吨涉及到两种情况,一种是电池天然较油车多出3吨左右;另一种就是车队用更大电量如600度电池跑干线带来的更多亏吨。怎样才能在不超吨的情况下,弥补亏吨问题也是决定车队是否考虑用电卡跑干线的主要关注点。目前呼声最高的就是希望从政策端开口,把亏出去的吨数补偿回来,这将极大刺激市场用电动重卡跑干线。

图片4.png

应该重点从哪些方向突破

对于补能运营商而言,两点突破最为关键:充足、合理的补能站点布局,以及应对跨省电价、路况不一致下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补能站点布局上,现有运营商已经在大宗、物流等高频运输干线进行补能布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补能站点的“加密”问题,一定密度的站点是满足规模车队高效运营的关键。有些车队运营线路还会涉及高速+国道等不同线路,且高速路段较长,乘用车充电站与电动重卡场地、功率不匹配、易过载等问题都有出现,也需进行突破。

在补能定制化解决方案方面,尤其是参与跨省干线运营的规模车队,往往都是“重去重回”、高效率运营,跨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省份峰谷平时段不统一及电价差异问题(如河北电价较山西平均要贵出0.2元/度左右),如何尽可能契合车队谷电经济补能需求?若路况因地势有明显落差又该如何兼顾“重去重回”的补能间隔差异?以上都是影响车队线路或运距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补能运营商与电卡车队共同深入实际运营场景给出定制化解决方案。

图片5.png

对于电动重卡车队而言,两点保障最为关键:第一是“三固定”,即固定货源、固定场景、固定配套设施;第二是从内到外的组织和策略调整。

其中,“三固定”是车队拉到“盈亏线”以上及稳定运营的基本保障。

从内到外的组织和策略调整,涉及到车队内部调度、运营等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和侧重,具体到补能时间、补能位置的踩点,要为切入干线初期的可能情况做好应对策略;车队向外要延伸服务、增强自我掌控能力,甚至包括对发货策略的参与度,如每台车如何拆对货物装配、装卸货点如何安排等。

    以上调研信息总结,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