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输行业绿色转型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双重推动下,电动重卡正凭借零排放、高路权、低运营成本等多种优势,成为公路货运以及工程领域车辆升级的新选择。但在中长途运输场景,电动重卡受制于续航及自重难题,无法满足高效运营需求。在此情况下,解决补能问题就成为了电动重卡应用于中长途运输的关键因素。
目前,电动重卡运输车队关注的更多是内部充电站是否可以满足车队重卡充电需求;运输路线上的充电站、充电桩数量是否充足、充电效率是否稳定;后期电动重卡技术升级后,补能设施是否可以匹配等问题。
针对这些用户实际运营中所关注的补能痛点问题,补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正在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首先,重卡充电站作为高频次充电场景,与传统乘用车充电站不同,对充电设备、售后维保的要求极高。以特来电为例,其针对重卡车队内部充电场站,从实际运营场景入手,根据不同车队需求提供定制化补能解决方案。同时从2014年开始,特来电就开始布局推广群充网络系统,从480千瓦的总控箱再到2.4兆瓦的充电箱变,均能满足电动重卡的离散充电需求,若车队中有多台匹配不同充电功率的车型,群充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功率、不同电池容量、独特电压电流等车型的需求。当车队中有扩充车辆的需求时,车队仅需扩展功率池及充电枪,就可以在最小化扩张充电场地的同时快速满足补能需求,满足了中长途运输车队的灵活运营需求。
而针对运输路线上的充电站、充电桩,截至2025年7月,特来电平台上的充电站已经超过了4000座,运营充电桩约35000个,庞大的充电网络为电动重卡的中长途运输提供了支撑。在充电桩稳定运营方面,其采用的大数据监控平台可远程查看充电桩运营情况,一旦有坏桩出现,可立刻在充电地图上显示,避免电动重卡用户白跑一趟,提升运营效率。通过这一远程监控功能,特来电还可及时派出维保人员维修,保障运输路线上无人值守充电场站的高效运营。
除单纯的补能外,充电桩也需要随着电池及重卡产品的升级而升级,电动牵引车从2023年主流的282度电产品不断升级至现阶段主流的423度电产品,甚至550度电以上产品也在快速发展,充电功率需求在不断提高。
对此特来电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全新充电模块,功率可覆盖15千瓦至60千瓦,同时大小与老款充电模块一致,可在不换变电箱的情况下直接升级,且支持旧款电动重卡使用,可为车队内部充电站提供终身更新,确保设备可适配电动重卡技术发展,降低车队频繁换桩所带来的运营成本。
同时,特来电整体优化了充电场站及充电桩,电损率可降低1%-2%,以电动重卡充电站1年1000万度电计算,可减少约20万度电能损耗,实际降低车队充电成本,提高运营收益。
除此之外,现阶段电动重卡司机的年纪偏向中年化,大部分司机对于智能手机的操作并不熟练。针对这一现象,特来电将存量充电站进行了标签化管理,将导航、路线规划、充电站布局整合到单一APP。司机可通过APP实现精准导航,确保在运输过程中快速找到适合的充电站点进行补能,降低操作复杂度。
电动重卡的应用是运输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但若想将这关键一步走踏实,不仅需要的是主机厂和运输企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能源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车队内部充电网络建设到外部充电网络布局,再到充电设备迭代升级,像特来电一样的补能企业正通过系统性创新来破解电动重卡用户补能难题,助力运输行业向绿色高效迈进。
我要评论
登录 后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