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淮河流域首艘醇氢电动新能源船舶在武昌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与此同时,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近日在上海成功完成首航,并投入商业化运营。这两艘船舶均搭载由汉马科技研发制造的醇氢电动系统,凸显了汉马科技作为全球唯一实现醇氢动力全场景量产基地的智造实力,为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图片1.png

醇氢电动助力内河航运绿色高质量发展

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2050年碳中和”目标,正推动各国加快船舶能源转型。绿色甲醇因其可再生性和低改造成本,被Longspur Research评为“船用绿色燃料最佳选择之一”。我国内河航运新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中国船级社陆续发布新能源相关标准与检验规则,并出台鼓励政策,推动内河船舶向绿色智能方向升级。数据显示,我国内河航行船舶总量达14.59万艘,其中新能源船舶已超1000艘,新旧替代空间广阔。

图片2.png

搭载醇氢电动系统的船舶可实现全生命周期近零排放,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船型覆盖300至10000吨级,适用于近海、江河及湖泊的电动驱动,满足中国船舶二阶段及IMO TierIII排放标准。与同排量二阶段排放柴油机相比,其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NOx+HC)排放下降86%,颗粒物(PM)下降99%,一氧化碳(CO)下降92%,有效改善港口和内河码头的空气质量,契合绿色航运要求。

在运营经济性上,醇氢电动船舶对比柴油和纯电船舶综合成本更优。以“远醇001”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为例,该船采用直流组网与多工况智能能量管理技术,形成“甲醇-电-智能控制”的创新路径,可根据运行特点灵活切换四种工况。与柴油船相比,“远醇001”能源成本降低42%;与纯电动船相比,其在享受相同国家政策补贴的同时,购置成本下降24%,能源成本下降11.5%,续航里程提升至1500公里,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示范。

图片3.png

目前,搭载汉马科技醇氢电动系统的船舶已在长江、珠江、淮河、京杭大运河等多个流域推广应用。西江流域首批醇氢动力船舶、杭甬运河首艘纯甲醇电动智能船舶也已在广东肇庆、浙江绍兴等地陆续开工,助力我国内河航运绿色高质量发展。

汉马科技:全球唯一醇氢动力全场景量产基地

作为全球唯一实现醇氢动力全场景量产的基地,汉马科技拥有国际先进的发动机自动化生产基地,年设计产能达10万台,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制造,产品功率覆盖60—420kW,在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能方面均通过全面验证,形成覆盖商用车、船舶、电站、工程与农业机械等领域的绿色动力解决方案。

图片4.png

醇氢电动技术突破了传统动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瓶颈,为绿色航运、绿色矿山和绿色电力提供了新思路。在矿山领域,搭载醇氢电动系统的矿机具备强驱动、绿色化和低能耗特点,燃料成本下降40%,运行效率提升20%,已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河南多地矿区投入使用,累计运行超320万小时,运营里程超4000万公里。近日,150台配套醇氢电动系统的矿机再次批量交付新疆大客户,为当地绿色矿山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图片5.png

在电力领域,醇氢电动发电机组通过分布式并网部署,已在国内规模化应用于矿井开采、石油钻探等多个领域,输出稳定且TCO成本更低。以新疆某70钻井平台为例,使用16台醇氢发电机组并机运行,按甲醇1.8元/升计算,发电成本仅为1元/千瓦时。按年运行6000小时计,单台机组相比柴油机组一年可节约燃料费用69.3万元,运行一年即可再赚一台机组。

图片6.png

目前,搭载醇氢电动系统的各类车辆、船舶、工程机械、电站等已在28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和地区投入运营,环保与经济效益显著。未来,汉马科技将继续聚焦企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醇氢电动技术的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多元、更高价值的绿色动力解决方案,以液态新能源助力全球绿色转型。